福建理工大學:以非遺傳承為筆,繪理工科校園美育新畫卷
2025-05-30 13:51:10? ?來源:福建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付麗寧 我來說兩句 |
高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重要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近年來,福建理工大學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深挖非遺資源,探索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實踐教育路徑,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非遺美育浸潤體系。 根植地方和校本文化沃土,打造非遺美育特色精品 學校充分發揮“蒼霞精舍”百年文脈優勢,依托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文獻整理研究中心、大學生藝術發展中心,將林紓文化、福建地方特色文化與藝術創作深度融合,聯動打造以舞蹈為載體的原創文藝精品,提升學校文化品牌效應。師生創排的古典舞蹈作品《文脈》重現了福建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福建理工大學前身“蒼霞精舍”創始人之一林紓的治學精神內核,作品一經排演,先后斬獲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金獎、福建省第十三屆音樂舞蹈節一等獎、福建省“百合花獎”專業舞蹈大賽表演銅獎等多項榮譽,獲批福建省2023年高校優秀原創文藝節目扶持基金;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福建省百部優秀舞蹈展播”,在“學習強國”全國平臺線上展播。 聚焦世界非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創作以“匠心非遺 福傳天下”為主題的當代舞蹈《福·“傳”》,作品重在表現傳統匠人與當代青年在超越時空的追尋里崇福、造福、盼福的場景,抽象與具象間表現著傳統工匠技藝在新時代的傳承,傳遞著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閩人精神,引領青年在藝術與非遺技藝挖掘交融中體驗非遺傳承的深邃內涵、觸摸海洋文化的磅礴力量。曾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等多項大獎、入選2025年度福建省高校原創文化精品項目。 福建理工大學男子舞蹈團《文脈》演出劇照 福建理工大學男子舞蹈團在第七屆大學生藝術節現場展演《福·“傳”》 創新非遺傳承表達,激活傳統文化時代價值 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依托豐富的資源和多樣的形式,全面推進非遺美育工作,讓非遺文化在校園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構建多元課程體系,傳播非遺文化知識。學校充分依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等優質平臺,精心打造了一套豐富多元的非遺美育課程體系,開設《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畬族銀雕技藝》等20余門非遺美育網紅課程,年均覆蓋學生超5000人次。課程涵蓋福建地區眾多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系統性介紹福建非遺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更深層次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從設計草圖到雕藝成型,強化實踐操作,強調親身體驗制作過程,為廣大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非遺文化的窗口,激發青年學子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深化校地協同合作,推動地方文化保護。學校積極深化校地協同合作,與惠安縣文旅局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惠安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石雕、影雕等非遺技藝的展覽、展演、體驗,為學生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和感受非遺文化的機會。當錘子和鑿子在石頭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學生們真正感受到藝術家們的巧奪天工,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同時促進地方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成立“非遺”學生社團,培養創新創意創造。成立“鏤月裁云”非遺剪紙協會、流云漢錦傳統文化研習社、蒼霞書刻協會、飔墨工藝美術協會、“非遺見福”青年研習社等多個學生社團,設有福船制作、漆藝創作等多個興趣小組,從傳統手工藝到民俗文化,全方位、多層次、定期化在校內外開展非遺體驗活動。 從福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學習出發,學生沉浸式參與福船模型的制作,從選材、切割到組裝,深切體會傳統造船技藝的復雜性和精妙之處;漆器、漆畫、漆扇的創作過程更為學生提供發揮創意和想象力的平臺,培養了青年學子創造能力和審美水平。 非遺大師進校園,體驗傳統技藝魅力。學校邀請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進校開展“非遺大師進校園”系列活動。近年來,已形成常態化、品牌性校園“非遺體驗”活動。無論是主題講座、沙龍互動亦或是工作坊實踐,非遺傳承人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實例,向青年學生傳播非遺項目的歷史、文化和技藝特點,親身示范技藝操作,體驗剪紙、刺繡、陶藝等非遺技藝的魅力。師生共同探索新的創作思路和發展方向,攜手推動傳統工藝美術與非遺傳統與新質教育的深度融合、優勢互補。 福建理工大學協同惠安縣文體局開展“惠心筑夢,遺脈相承”非遺進校園活動 “傳承創新,新質未來”工藝美術大師與非遺傳承人進校園暨設計創新文化論壇 構建經典傳承體系,拓寬美育浸潤路徑 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琴藝術為基,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為石,逐步探索打造水準高、傳承性強的特色藝術團,組建有“古琴雅樂藝術團”“聲動蒼霞誦讀藝術團”“女子箏坊”。 古琴雅樂,以藝潤心。依托福建省美育專家陳志強副教授指導的“古琴雅樂藝術團”及閩臺古琴藝術研究中心,學校開展古琴文獻整理、教學研習與國際傳播工作。師生團隊赴捷克、日本等地展演,推動古琴藝術走向世界,讓傳統雅樂成為聯通古今、對話國際的文化紐帶。 福建理工大學“古琴雅樂藝術團”師生學習古琴演奏 經典誦讀,以聲傳情。組建“聲動蒼霞”誦讀藝術團,結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等主題舉辦校園經典誦讀展演活動,將地方文化和非遺文化融入經典誦讀累計獲得“誦讀中國”全國一等獎等20余項國家級、省級誦讀獎項。 福建理工大學“聲動蒼霞”誦讀藝術團參加“誦讀中國”中華經典誦讀全國總決賽 民樂國風,以琴悅人。 組建“女子古箏坊”,創新民樂表現形式,改編《世界贈與我》《云宮迅音》《菊次郎的夏天》《森林狂想曲》等一系列經典曲目,探索民樂新樣態引領時代潮流。由“女子箏坊”演奏的古箏重奏曲《春到湘江》入選教育部主辦、中國青年報社承辦的《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師生排演的古箏重奏曲獲福建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節二等獎等多項榮譽。 福建理工大學“女子箏坊”參加福建省大學生藝術節 培厚非遺文化美育土壤,潤澤工科校園學生心靈。福建理工大學通過構建課程教學——社團活動——藝術創作——校地共建的非遺美育體系,形成了“非遺大師引領、學生社團實踐、校地協同推進”的非遺美育浸潤計劃。探索實踐創新,提升校園文化品牌影響力,讓學生在非遺傳承中增強文化自信,為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深化非遺美育內涵建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沃土中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