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師范學院:探尋世遺泉州文化基因 塑造海洋經濟新優勢
2024-02-20 15:48? ?來源: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人文鼎盛和經濟繁榮,歷來是互相促進、交相輝映的關系。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 千百年來,福建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1月,泉州師范學院海洋與食品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特點,通過組織“探尋‘愛拼才會贏’的海洋文化基因”寒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探尋泉州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文化積淀,感悟“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特質,厚植大學生的歷史情懷與文化擔當,激發學生對結合專業塑造海洋經濟新優勢進行探索與實踐。 探尋世遺泉州:多元開放的海洋文明 泉州古稱“刺桐”,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是一座寫滿海洋記憶的港口城市。10~14世紀,泉州在繁榮的國際海洋貿易中蓬勃發展,成為各國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東方第一大港”。多元、開放也成為泉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關心和推動下,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館,大型歷史畫《刺桐夢華圖》讓隊員們目不暇接。這幅4米長的畫卷上繪了近千個人物,呈現了宋元泉州包容的文化,開放、繁華的海洋商貿景象。“這簡直是泉州版的《清明上河圖》了”,隊員們不由得發出了聲聲贊嘆。隊員們還“圍觀”了館中泉州航標塔、碼頭和橋梁的介紹,“打卡”了宗教石刻、瓷器等各式各樣蘊含著“海絲”文化特色的文物。
圖為實踐隊員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參觀《刺桐夢華圖》的場景。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葉文莉 供圖。 除了走進博物館,實踐隊員們還實地探訪泉州22個遺產點中的洛陽橋和天后宮。 漫步在古樸的洛陽橋上,隊員們切身感悟它無與倫比的建筑體量、開創時代的建造技藝和精彩絕倫的書法碑刻,為這座屹立千年的“超級工程”感到震撼,更為先人的智慧和精神所折服。矗立海風中,陽光灑在洛陽橋豐富神秘的宗教石刻上,訴說著這座海絲古城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和氣度。 泉州海神信仰十分豐富,展現了本土宗教的包容與煙火氣。媽祖文化與海洋文化息息相關,大愛、和諧的媽祖精神,與開放、多元的海洋文明在內涵上有著共同的邏輯。在天后宮,隊員們瞻仰雍容華貴的媽祖神像,觸摸檐廊下的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走進東西廊,了解天后宮和媽祖信仰的發展變遷史。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文明資源。”并為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泉州的文化遺產傾注了大量心血。 解讀文化基因: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 一次次向海遠行、搏擊于波峰浪谷,練就了古泉州人的視野、胸襟和膽識,孕育出“愛拼會贏”的精神氣質。“水密隔艙!這應該是古代中國航海的黑科技了吧!”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舟船世界”展館中,一艘艘形狀各異、或精致或古樸的船模,吸引了隊員們的注意。“當時船體的水密隔艙結構堪稱中國造船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其造船工藝領先了西方國家近千年”,該館解說員介紹道。隊員們一邊嘆服于泉州先民鬼斧神工的造船技藝,一邊感受他們敢為人先的智慧、血性與風骨。 作為著名僑鄉,數百年間,一代代泉州人乘風破浪,漂洋過海去打拼。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實踐隊員們打開了這座城市作為僑鄉精神特質的密鑰。 在“泉州人在南洋”展館,隊員們了解泉州人在海外生存、發展的歷史及海外泉籍華人社會變遷和現狀,感受他們敢為人先、艱苦創業的精神品質。“故土情深”展館介紹了泉籍華僑華人對家鄉各項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一個個親切的面孔,一張張泛黃的舊報紙,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讓隊員們“沉浸式”感受老一輩華僑愛國愛心、自強不息、愛拼敢贏、樂善好施、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秉承愛拼敢贏的城市性格,聯通中外,盤活有無,以海為路,借助全球資源,拼出一個“民辦經濟特區”,誕生了“晉江經驗”。在“晉江經驗”的指引下,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利郎等民營闖出創新之路,書寫實干興業的生動傳奇。 閩南水產和安記食品同樣是“晉江經驗”的見證者、親歷者。在閩南水產和安記食品,隊員們邊參觀了企業生產線,與員工進行了座談交流,深深體悟到敢作善為、實干拼搏的企業文化。作為一名 90后,閩南水產董事長助理呂曉毅對“晉江經驗”感受最深的是“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他說,閩南水產正是秉持“愛拼會贏、敢為人先”的闖勁膽識,攻堅克難、求新求變,不斷調出產品、技術等方面的“好味道”,成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圖為實踐隊員在閩南水產董事長助理呂曉毅的帶領下參觀企業文化展廳。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曾鈺云 供圖。 感悟文化傳承:守正創新的融合發展 古往今來,泉州人以智慧和胸襟,以堅守和應變,把世代積累的海洋精神傳遞。他們靠海吃海,同時不忘用心守護好這片蔚藍之海、希望之海。 洛陽橋所在的泉州灣河口濕地,曾一度因為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的泛濫,導致生態環境受損、城市發展受到影響。互花米草根系發達,繁殖力強,固沙促淤,但容易造成水質惡化,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影響。近年來,泉州市持續開展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利用紅樹林進行生物替代的方法治理互花米草,逐步恢復濕地生態功能。 如今,洛陽江河口紅樹林已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現存面積最大之一的連片鄉土樹種人工紅樹林,己形成洛陽橋與紅樹林完美結合的獨特的濕地文化景觀,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隊員們最近正在研究泉州灣河口濕地生態修復的相關課題,其中就包括互花米草的除治。在洛陽橋,隊員們還驚喜地捕捉到許多珍稀鳥類現身的鏡頭。 正是退潮時分,平坦的灘涂,茂密的紅樹林,低徊盤旋的“空中主人們”熱情地迎接著橋上絡繹不絕的游客,藍色海灣文旅綜合體的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 去年春節,地處泉州灣入海口的草根漁村蟳埔村因這里代代相傳的民俗文化簪花圍“一夜走紅”。蟳埔女至今仍保留著頭戴“簪花圍”的習俗,“蟳埔女習俗”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實踐隊走進這座小漁村,體驗了“簪花圍”裝扮。如今蟳埔村的漁民不再只會織網捕魚,他們在打魚歸來的休整期,或開個小吃店,或可以給游客簪花、拍照,“旅游給村里帶來了新的收入,比出海安全多了。”正在簪花的阿姨笑道。那雙常年浸泡海水、布滿裂痕和厚繭的雙手,在簪花圍時卻格外靈巧,速度驚人。 “蟳埔女文化”的熱潮,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漁場轉戰商場,成為新時代浪潮中的新“討海”人。漁村精心守護著的文化沉淀卻始終如蟳埔古厝墻上的蚵殼一樣牢固,并在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中煥發出新的生機,為鄉村振興之“火”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圖為實踐隊員在蟳蜅村體驗簪花圍。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葉文莉 供圖。 勇立潮頭思考:文化賦能海洋經濟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反復強調要加快打造“海上福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海洋強省,離不開繁榮的海洋文化。 豐富的海洋文化遺產,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使得泉州在海洋經濟建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通過實踐,隊員們對世遺泉州古城多元、開放的城市性格,以及泉州人敢為人先、愛拼敢贏的精神氣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泉州海洋文化的內涵有了更深入準確的把握。他們結合現場走訪、實踐調查和文獻、古籍、資料研究,制作了8堂“探尋‘愛拼才會贏’的海洋文化基因”主題宣講微課,并借助視頻號、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全方位宣傳推介,講好泉州因海而興、向海而榮的海絲故事。 愛一座城,傾心于它的性格,鐘情于它給我們的滋養。潮起潮落,泉州這座古城,給予我們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養分,拉長了我們的軀體。厚實的海絲文脈如活水,在青年學子的內心深處激蕩起深切渾厚的回響。唯有將這生生不息的文脈賡續,才能守住她的脈搏,將她開放包容的大愛傳遞,將“愛拼才會贏”的文化基因傳承。在未來,青年學子將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扎實練就過硬本領,以更加勤勉務實、開放豁達的胸襟,接過艱苦奮斗、持續奮進的接力棒,勇立潮頭、面對挑戰,促進福建海洋文化的繁榮。助力復興號中國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泉州這座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值得我們真摯地去愛!
圖為實踐隊員在洛陽橋的蔡襄雕像下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曾鈺云 供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