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以社會實踐賦能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2024-02-01 17:31? ?來源: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泉州師范學院、濟南大學6所院校的20名博士、碩士、本科生與教師共同組成的“八閩尋跡 文化傳情”寒假社會實踐隊前往福建福州、閩侯、泉州、惠安、晉江等地,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研學活動。 深入鄉村田野,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實踐隊前往福州市閩侯縣竹岐鄉天臺村、泉州市惠安縣百崎回族鄉白奇村、晉江市龍湖鎮福林村粘厝埔、陳埭鎮回族鄉等多元族群聚居地走訪調研,了解當地多元的風俗習慣、姓氏源流、經濟發展、建筑風格、文化變遷與融合等,從當地多元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體悟與認識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與特色。
實踐隊在福州市閩侯縣竹岐鄉天臺村參觀調研
實踐隊在泉州市惠安縣百崎回族鄉白奇村參觀調研 開展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教育,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踐隊先后前往福州三坊七巷林覺民故居、林則徐紀念館,以及位于泉州臺商投資區的泉州絲路文化藝術展覽館與中國科學院郭光燦院士量子科普展館等愛國主義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場館參訪,感受先賢們的家國情懷,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團結進步史。
實踐隊參訪中國科學院郭光燦院士量子科普展館 走進民族學生工作室,賦能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效應 教育互通所產生的連帶效應是社會空間的液態化與民族因素的流動變遷,更多的西部地區民族學生到東南沿海一帶踏上他們的求學之路,民族學生工作室也因此而生,成為校園場域中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力量。民族工作室以機構保障與專業知識培訓在服務各民族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提供了賦能效應。本次實踐活動對福州大學劉敏榕工作室和泉州師范大學“同心圓”工作室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兩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工作中,充分將院校特色與地緣特色相結合,賦能福建省的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實踐。
在福州大學劉敏榕工作室調研座談 簽約校社共建協議,賦能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落地 此次活動,實踐隊先后與福州市閩侯縣竹岐鄉天臺村、泉州師范大學“同心圓”工作室、晉江市龍湖鎮福林村粘厝埔簽約共建民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拓展更寬廣與多元的場域。
實踐隊調研福州市閩侯縣竹岐鄉天臺村并授牌 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八閩尋跡 文化傳情”實踐隊通過視、聽、研、學、游等多方面沉浸式體驗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與特色,在寓教于樂中樹立青年學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增強他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據悉,“八閩尋跡 文化傳情”是福州大學劉敏榕工作室組建的首支寒假社會實踐隊,也是首次以跨院校、多民族(包括漢族、苗族、藏族、侗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佤族等)師生共建的模式呈現。這種模式對于加強不同區域各民族青少年學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積極意義。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