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太難!家長要學會閉嘴和共情
2023-12-27 22:23? ?來源:海峽教育報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為幫助各位家長更好地解讀、引導孩子社會化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海峽教育報社聯合晉安區教育局、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等單位共同推出“家教有方”欄目。接下來,將以校心理教師為主要講述者,深耕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事”,針對不同學段的孩子身上存在的教育話題,與各位家長分享一些經驗與方法。 孩子開始強調自己的“隱私”,劃分界限?討厭被批評甚至開始質疑家長!作為家長,似乎說與不說都有錯?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太難,怎么辦?海峽教育報“家教有方”欄目為您支招!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一、二、三、四”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開始和父母強調自己的“隱私”、劃分界限,討厭被批評甚至開始質疑家長。 作為家長,我們開始變得謹小慎微,不說吧,擔心跟孩子疏遠了,說太多,孩子厭煩的情緒一下就上來了,似乎說與不說都有錯。所以,在日常與孩子溝通的過程當中,我想給到家長們以下幾點建議: 1.學會傾聽,孩子眼里無“小事”。 當孩子放學回來和你聊到最近班里的同學們或者朋友發表了什么言論、或者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家長們先不要急于發表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可以時不時用點頭或者關注的眼神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話題感興趣,接著嘗試問問孩子的想法,切勿單刀直面地給出自己作為“過來人”“成年人”的態度。 2.少用命令式口吻,多采用引導式互動,并適當給出自己的客觀看法。 比如,當我們與孩子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如果捕捉到了“其實”“他(她)會不會是”或者“可能是我多想了”這些關鍵詞,就可以嘗試問問孩子,“你難過是因為覺得好朋友不在意你的感受嗎?”“你覺得明天直接問問他怎么樣?”這樣引導式的互動可以讓孩子在第一時間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家長理解和接納,日后也愿意繼續征詢家長的意見。 3.表達對孩子他(她)這個人的關心,而不僅僅是他的學習。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爸媽只關心我的學習”“成績決定了爸媽是否愛我”的想法。因此,我們在與孩子日常相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拋出一些學習以外的話題與孩子交流、探討,豐盈、充沛孩子個人的精神面貌、談吐見聞,而不是每天孩子放學一回到家,就緊鑼密鼓地“關心這關心那”,長此以往,無形中也可能會加注孩子的精神負擔。 4.慎用批評,確保批評是關于做的事,而非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起伏波動大。如果出現哥哥對弟弟發脾氣了,家長第一反應可以這樣說:“你沖弟弟發脾氣這件事有些‘唐突’,也許我們有更好的辦法一起解決這件事。”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應做到只評價他所做的事,而不是使用一些“下定義”“貼標簽”的方式否定他這個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