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雙減” 看九龍坡區如何讓教育回歸本質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2023-06-10 00:26?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區內96%的學生對“雙減”實施后學校教育教學情況表示滿意;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100%;“雙減”工作成效及相關工作經驗獲國務院原副總理孫春蘭肯定批示...... 自“雙減”政策落地實施以來,九龍坡區以優異“成績”,多次“亮相”新華社、教育部官網、《光明日報》《重慶日報》等國家、地方級主流媒體,贏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借此2023第四屆“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重慶教育行”走進九龍坡區的契機,全國40余家主流網絡媒體記者再次將“鏡頭”鎖定九龍坡區,解讀該區“雙減”成效背后的智慧密碼。 “雙減”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九龍坡區堅持政府主導、學校主體、家長主動,實施黨政統籌主導行動、學校減負提質行動、部門聯合治理行動、機構轉型引導行動、家校社共育協同行動“五大行動”,切實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見效。 黨政主導 確保“雙減”政策落地見效 隨著“雙減”號角吹響,九龍坡區應聲而動、謀篇擘畫,開展專題研究、成立領導小組、建立督查機制、納入民生工程……九龍坡區委區政府結合區域實際,為全面貫徹落實“雙減”工作做了一系列部署。 將“雙減”工作納入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重點任務、政府履職重點任務、教育督導“一號工程”,九龍坡區及時出臺了《關于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通知》《關于開展九龍坡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業設計評選活動的通知》等文件,為推進“雙減”工作描繪了清晰可行的線路圖。 九龍坡區人大、區政協將“雙減”列為重點評議工作和常委會通報內容,多次組織調研,牽頭召開專題會督辦督查、廣泛呼吁,區人大評議滿意度90%以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為“雙減”建言獻策,推動“雙減”工作落實落細。 在黨政統籌主導行動下,九龍坡區實施部門聯合治理行動和機構轉型引導行動,確保監管機構從嚴從實,規范培訓抓實抓細。通過審核培訓資質、分類登記培訓類型、聯合檢查培訓行為等方式,堵住“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口子。在區教委的引導下,當地校外培訓機構逐漸回歸教育本質,破舊立新之中,減少服務時長、轉變服務類型、調整服務對象,還教育生態風清。 ![]() 學校主體 切實推動教學強基提質 “學校作為落實‘雙減’工作的主陣地,要堅決扛起主體責任。”九龍坡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王家仕指出,落實“雙減”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點從提高作業設計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均衡發展水平四個方面切實推動推動教學的強基提質。 ![]() 打好課堂教學提升的關鍵仗,是學校落實“雙減”的核心環節。推動“雙減”落地,核心在課堂,關鍵在教師。為此,九龍坡區讓一場“向課堂要質量”的“及時雨”灑遍全區校園,著力構建生本課堂、高效課堂、行知課堂,一批精品課程、特色課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謝家灣學校低負擔高質量素質教育育人模式獲全國教育領域唯一一個中國質量獎,學校的“紅梅花兒開 朵朵放光彩”減負提質案例被評為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全區51節獲評市級精品課,15節獲部級精品課。 今年3月,中國教育科學院第八屆高質量課堂展示活動在重慶謝家灣學校舉行,借此契機,九龍坡區充分展示了實驗區本土化、特色化、引領性和創造性的課程教學改革成果,獲得教育部專家高度認可。 ![]() 作業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雙減”工作的“度量衡”。九龍坡區教委一方面控總量、提質量,推動中小學開展作業教研、優化作業設計;一方面分層次、優時間,嚴格落實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目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占比提高至90%以上。 ![]() 九龍坡區創新“5+2”“1+1”模式確保課后服務提質,全區課后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課后服務參與率98.5%,部分學校實現100%參與,改革經驗獲全市教育綜合改革項目一等獎。 ![]() 教學評價改革和教師的綜合能力是影響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在“雙減”推動下,九龍坡區以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區為帶動,30所學校先行先試,推動“育分”向“育人”轉變。其中,森林小學“豆豆成長”評價獲得中央教育秘書組專報推廣,教育評價改革獲得市政府真抓實干通報激勵。通過大力實施“2531”名師工程,每年動態評選2000名學科骨干教師、500名學科教學名師、300名學科帶頭人、100名九龍名師,開展“名師幫帶”“青藍結對”引領行動,充分發揮名優教師在“雙減”中的引領示范作用,教師獲國家級、市級優質課競賽一等獎80余人次。 多方主動 凝聚合力為教育賦能增效 隨著“雙減”的深入推進,“家校”共育、“校社”共育、“圈群”共育等舉措不斷擴大“雙減”同心圓,畫出溫暖的“雙減”共育圖。 九龍坡區教委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建立健全家校溝通機制,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培訓、教師家訪等方式,形成家校聯動合力;周貢植故居、建川博物館、陶行知紀念館等社會資源成為行走的“教科書”,社區學校、少年宮等校外活動場所也發揮積極育人作用,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區教委開展微平臺、微宣講、微學堂、微活動、微服務,聯合教育咨政群、理論宣傳群、名家名師群、立德樹人群、志愿服務群,多渠道宣傳“雙減”政策,形成“五微五群”育人合力,進一步為教育賦能增效。 ![]() 一項項舉措換來孩子們幸福的笑臉、老百姓真切的獲得感,這些都是“九龍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行進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好新時代教育強區”的新征程上,九龍坡區將以敢為人先的勇氣、爭創一流的魄力,面向每一個學生,辦好每一所學校,奮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