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實力藏不住!全國40余家主流網絡媒體走進重慶科技學院打探創新“智核”
2023-05-25 18:53?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責任編輯:李晨曦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5月24日下午,2023第四屆“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重慶教育行”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走進重慶科技學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鋼鐵冶煉裝備系統工程技術中心等7大特色“產學研”機構,讓見多識廣的記者們直呼“硬核實力擔當”。 ![]() 開啟一次深度溝通:40余家全國主流網媒首次走進重科 今日,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光明網、央視網等10余家央媒,四川新聞網、東方網、潮新聞、大眾網等30余家地方主流網絡媒體首次走進重慶科技學院,開啟了這場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 ![]() ![]() 本次活動以一場媒體交流會開場,重慶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趙明階主持。重慶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黎德龍在會上致辭,并代表學校對到訪媒體表示了熱烈歡迎。從校史講起,黎德龍書記系統介紹了學校當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科技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并表明了學校打造有特色高水平應用型科技大學的決心。黎德龍書記說:“學校為了體現‘科技范’、突出‘科技味’,一直以來都把科研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22年,學校科研經費就達到了2.8億元,并穩居中國高校企業科研經費排名前100強。” 對于本次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黎德龍書記開心表示,這是一個全方位展示學校辦學成果的難得機會。希望廣大媒體朋友能在參觀中感受到重科優良的辦學傳統、深厚的辦學積淀及良好的校風學風。 ![]() 隨后,華龍網集團教育頻道主編、重慶教育輿情研究院院長王大倫介紹了本次活動情況。 在現場問答環節,來自中國西藏網、北京青年網、大眾網等多家媒體的記者們圍繞學校思政教育、學科建設、科技轉化及人文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現場提問,學校相關領導予以了充分回應,大家在熱烈坦誠的氣氛中,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動交流。 據了解,重慶科技學院建校70余年來,形成了以油氣勘探與綠色開發、低碳冶金與先進材料、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能源化工與智慧安全為特色,理、工、經、管、法、文、藝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學校著力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團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合作交流等學科要素協同發展,為建成高水平應用型科技大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將努力在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行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上做大文章、出大成果。 打開一扇展示之窗:看重科如何夯實人才培育基礎 走進鋼鐵制造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厚重的工業風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愧是應用型的工科學校”。看著一眾大型設備,記者們紛紛發出感嘆。 ![]() ![]() 鋼鐵制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內,鋼鐵生產全流程動態模型實驗室、鋼鐵生產操作仿真實驗室、鋼鐵生產工藝仿真實驗室和中冶賽迪控軋控冷中試實驗室等依次排列,“鐵—鋼—鑄—軋”全流程實驗教學資源一應俱全,通過全面建設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重慶科技學正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專業設計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同時,作為重慶市目前唯一從事油氣勘探開發人才培養的專業實驗教學平臺,“石油與天然氣實驗教學中心”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得到了三大石油公司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將“工廠搬進學校”、將“課堂設在生產一線”……近些年來,重慶科技學院通過不斷深度推進產教融合,獲得了社會口碑和經濟價值的雙豐收:僅在在成渝地區,就已達成各類戰略合作協議167份;承擔了多個重大項目或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收獲了超200多億元的經濟收益。 本次實地參觀,打開了全國媒體直擊學校產教融合的一扇“窗口”。從中看到了重慶科技學院務實發展的姿態及一所應用型科技大學的本色,給在場媒體留下了良好印象。 緊跟新一輪科技創新:緊貼石油、冶金釋放更多科創潛能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在重慶科技學院生活垃圾資源化省部共建協調創新中心,這一句再合適不過。 “我們目前所處的位置是中心的中試基地,這里擁有全國首個不同級別的機械爐排式垃圾焚燒中試線。我們在這里收獲了62項國家發明專利……”這是全國主流網絡媒體行走進重慶科技學院中的一幕,40余名記者緊跟學院老師,認真聆聽講解。“我們平時認為的垃圾,到了這里都成了寶物,真是有想法有創意。” ![]() ![]() 在稠油開采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納微復合材料與器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航空航天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國家鋼鐵冶煉裝備系統工程技術中心等地,全國主流網絡媒體的記者們直觀感受到了重科科技創新的線下布局和實質探索。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現場介紹:近五年來,學校獲批縱向項目1341項,經費達到1.54億元;獲得橫向項目2411項,經費達到9.73億元。2022年,全校科研項目合同經費2.85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78%。學校的科研經費已連續10年超億元,連續兩年躋身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百強高校。 五年來,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5項,年均17項;2022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3項,面上項目9項,青年基金13項,獲批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海上稠油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發生機理及在儲層中的作用機制研究”1項,實現了學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零”的突破。 其中,戚志林教授團隊突破制約油氣開發的“卡脖子”問題,歷經聯合攻關,其創新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規模化推廣應用,助推了四川盆地碳酸鹽巖氣田的高效開發,保障了國家能源安全。 周雄教授團隊開發的具有完全自有知識產權的成果——大極板鉛電解自動化生產成套裝備,已廣泛應用于國內行業龍頭和骨干企業,成果轉化超2億元,企業應用該成果年產值新增300余億元,該成果2019年獲得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科技一等獎。 眾多科技創新成績的背后,見證了重慶科技學院用實際行動肩負起了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和擔當。 ![]() 下一步,學校將通過不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式,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書寫“重科”新的篇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