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職業大學:“五個拉動”推進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2021-07-15 15:51? ?來源:黎明職業大學 責任編輯:陳東旭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思政課教師是高校思想鑄魂育人的中堅力量,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黎明職業大學以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為標準,通過實施“五個拉動”,解決教學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著力打造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一是實施教學改革拉動,推動教師更新教學理念 學校以過程性考核為導向,將實踐教學改革、信息化改革、課前三分鐘演講等項目納入課程考核體系,倒逼任課教師充分利用全媒體手段,不斷充實實踐教學主題池、完善實踐教學標準化流程、提升“課前三分鐘演講”質量,推動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建設符合生源多樣化特點、學生喜聞樂見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全媒體混合學習環境,明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中以研究、發現、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滿足其理論需要為基本出發點的教學理念,提高思政課程的親和力和有效性。 二是實施社會服務拉動,推動教師掌握鮮活教學案例 思政課教師把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融為一體,在課題調研、場館志愿服務、理論宣講中深入社會、深入一線,掌握鮮活的教學案例并融入思政課教學,牢固樹立起“把理論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的教學方法,增強了教學的親和力。 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泉州市委組織部、豐澤團區委、豐澤東湖街道、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臺商區招商局、鯉城金龍街道合作,思政課教師為共建單位提供咨政服務和課題研究服務,發揮“智庫”作用。 學院組建“10+1+N”十九大精神宣傳小分隊、“尊法守法?攜手筑夢”服務農民工法治宣傳小分隊、“黎園播種機”“民法典宣講小分隊”等宣講團隊,以飽滿的熱情實施分眾化宣講,思政課教師的身影活躍在泉州市各級各類單位政治理論學習的舞臺上,傳播黨的聲音、講好新思想。 三是實施科學研究拉動,推動教師挖掘教學深度 科學研究與教學改革是辯證統一的,科學研究為教學質量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鼓勵教師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把教學內容作為專題深入研究,以專題式研究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實現教學科研一體化發展。學院在崗位津貼和思政課教師專項津貼分配上給予科研傾斜,鼓勵教師主持課題研究,提升課題研究質量,服務教學改革。 馬克思主義學院將年度教學改革項目作為院級課題立項研究,學校每年在校級課題中設置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專項課題,構建起院級課題-校級課題-市(廳)級課題-省級課題的“項鏈課題”,不斷夯實教師課題研究基礎,提高高水平課題申報的成功率。 四是實施績效管理拉動工程,推動教師樹牢看齊意識 學校出臺《黎明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考核方案》《黎明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學專項津貼發放辦法》等制度,將教師的師德值、育人值、教學值、科研值、社會服務值、競賽值與績效考核掛鉤,確立以成效論英雄的導向,教師爭先創優意識不斷強化,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個人潛力,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 學院根據教師個人特質及上一學年的考核完成情況為每位教師量身定做年度績效計劃,學院院務會成員、支委會成員與教師一對一結對持續開展績效輔導,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導和資源支持,經過績效管理循環,全院教師不斷明確個人工作目標,提升了發展內驅力,教師個人與學院發展同向同行,實現學院、教師發展雙贏。 五是實施名師領銜拉動工程,推動教師團隊協同發展 學校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中正高職稱人員領頭雁的作用,成立教授團隊和校級思政課名師工作室,教授團隊和名師工作室以提升教學研究水平、促進服務能力為主線,以培訓、交流、推廣為途徑,構建集學習、教學、科研、培訓、服務為一體的平臺,使工作室成為推動教學改革、推廣教學經驗、提升社會服務、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助力科研團隊培養培育、促進中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前沿陣地。 目前,學校在建的思政課教授團隊和名師工作室三個。三個工作室根據負責人的特長,分別確定了社會服務、科研和教學等不同的發展方向,工作室健全“青藍對接制”“項目管理制”“績效考核制”等制度,通過名師示范課程展示、新教師青藍一對一成長幫扶等活動,架起學院教師教學研究--科研成果到實踐運用的紐帶與橋梁,為思政課教師改善教育教學行為提供服務與保障,充分發揮名師引領、內外輻射、培養青年教師的作用,促進學院教師的專業成長,系統推進思政課教學團隊整體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 實施“五個拉動”以來,學校已基本建成一支教師數量充足、職稱比例合理,學歷、年齡、學緣結構科學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三年來,學院教師主持省級以上課題5項、市級以上課題12項;市級以上論文獲獎35篇次;建成市級以上示范課3講;出版專著2部;開展校外宣講100多場次,覆蓋人數超過2萬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