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學院:構建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四個維度
2021-07-15 15:41? ?來源:福建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陳東旭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思政課要有時代感、有感染力、有引導力,這樣的思政課才能成為學生真正喜愛的課程。 近年來,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立足課堂教學主渠道,不斷探索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研究。主要從以下四個維度不斷探索,打造師生教育共同體,構建思政課教學親和力,切實讓思政課“強起來”“亮起來”“活起來”“實起來”。 注重視域融合,讓思政課教學“強起來” 教學內容是構建思政教學親和力的定心劑。思政課教學是師生以教學內容為關鍵依托的平等對話、交流互動,是師生精神視域與生活視域相互融通的過程。思政課教學的視域融合指向教學內容的多向度認知和多維度互動,探索教學內容與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聯結意義,既尊重學生在場域的身臨其境,又鼓勵師生彼此經驗的分享,重在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視域與教學內容發生關聯,重構學生精神視域。 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探討“主課堂+實踐課堂+服務課堂”教學改革,通過思政課主課堂做好新思想“三進”工作,通過參觀考察等實踐教學,有效地融入地方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感染力,通過開設《社會思潮教育》公選課,以開放的態度主動向學生介紹、引進各社會思潮,主動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對其進行分析、解構,使學生能分辨良莠,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小眼睛大世界”兒童繪本公益活動、智宇養老公益組織等志愿者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此提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親和力,也促使思政課教學做到歷史與現實、主體與客體、精神與生活相互交融。教師將晦澀的理論轉化為賦予生命活力的日常生活體驗,闡釋教學內容與生命本真的意義關聯,引導學生開展意義性反思,生發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心理共情。通過師生的視域融合,筑牢教學內容親和力底氣,讓思政課教學“強起來”。 轉換話語形式,使思政課教學“亮起來” 教學話語是構建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潤滑劑。思政課教學親和力要轉換教學話語,實現外在教學話語形式與內在思想引領相統一。從外部層面看,教學話語表征為語言表達的順暢、語言藝術的巧妙運用、語言魅力的精彩呈現,同時要力避“假大空”“口號式”話語表達。從內部層面看,思政課教學話語親和力更深層次表現為通過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實現思想啟迪、精神滌蕩。因此,教師要結合大學生日常的生活話語,用“接地氣”、通俗化的話語方式詮釋深邃的理論、深奧的道理,創建可親、可感的話語體系。 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構建“悅讀課堂”“行走課堂”“記憶課堂”“案說課堂”的四個課堂,將經典閱讀與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經典案例有機融合,組織編寫《走進福建近代人物,傳承福建精神》《青春告白祖國: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疫”戰到底——大學生在行動》等,做到理論服人、現實吸人、歷史引人、故事育人。學院以理論讀書社為平臺,開展經典導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理論話語轉化的增效功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話育人,讓教學話語接地氣,使思政課教學“亮起來”。 豐富教育媒介,讓思政課教學“活起來” 教學方法是構建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黏合劑。教育媒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增強教學方法親和力的主要手段。增強思政課教學方法親和力要發揮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的優長,既要善用傳統媒介的優勢,又要巧用新興媒介的特點,相互融合,形成合力。 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探討啟發式、情境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升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互網絡開放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點,借用現實化和生活化的語言和案例,運用動畫、電視劇片段和新聞等微視頻直觀的影像資料,通過問題式、互動式等“細雨潤無聲”的教育方式,增強教育的滲透力。學院開設《福建近代歷史與中國社會》《福建近代人物評說》《社會思潮教育》等選修課程,從個性化視角切入,采取菜單式選課,精準推送,定時更新,將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式轉變為師生共同體驗互動方式,打造人人參與、師生共同成長的生態思政課教學格局,凝聚人氣,真正讓思政課教學“活起來”。 踐履知行并育,讓思政課教學“實起來” 實踐教學是構建思政課教學親和力的催化劑。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和紐帶,是思政課堂主渠道的延展和豐富,體現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實踐教學親和力彰顯在教學資源的活化使用。教師要善于將靜態的革命遺存、場館設施、廠礦社區轉化為生動的教學育人資源,通過針對性地教學設計,讓歷史說話,讓現場發聲,使學生耳濡目染、身臨其境,喚醒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的熱情和激情。 福建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教研相長,以科研反哺教學,以教學延伸科研,形成了以教授、博士為骨干的教學科研團隊。近年來,承擔國家社科項目1項,教育部項目2項,省社科項目35項,發表論文83篇。出版《社會思潮十講——青年師生讀本》《多元社會思潮背景下高校主流價值引領研究》等著作8部。同時,學院堅持讓校內課堂延伸至校外課堂,組織學生參觀馬尾船政博物院、林則徐紀念館、福州革命歷史紀念館、長汀蘇維埃舊址等,讓學生從不同情境、不同維度了解歷史和現實,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知、體驗、互動,以此確認理論的正確性和實踐價值,做到知行并育,提升思想境界,弘揚正氣,切實讓思政課教學“實起來”。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